《法治热线》法官专业支招:民间经济往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指南

2025-07-29 10:17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浏览: 162

7月28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纪利军法官做客咸宁广播电视台《法治热线》栏目,就当前民间经济往来中的法律风险进行专业解读,为广大市民提供实用法律指南。

bc4f80a2fc5be03058fec4f5bafca235.jpg

在解读民间借贷纠纷时,纪法官强调规范借贷行为的重要性:一份规范完整的借条应当包含借贷双方的身份信息、借款金额(需同时注明大小写)、资金用途、利息标准及还款期限等核心要素。他特别指出,实践中现金交付存在较大风险,建议大额借款优先选择银行转账的方式,并在备注栏明确标注“借款”字样及具体用途。

针对男女朋友恋爱期间经济往来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纪法官结合办理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在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恋爱期间累计转账15万元,其中既有多笔小额的日常开支款项,也有多笔具有特殊含义的金额(如520元、1314元等),还有一笔8万元的大额转账(明确备注“你先用着”)。纪庭长解释,法院审理时会重点考量三个要素:1.转账金额是否超出日常合理消费水平,2.转账时是否附有明确转账说明,3.双方事后是否有过具体还款约定。他表示,恋爱期间的大额经济往来应当明确款项性质,建议通过书面协议或聊天记录等方式固定证据,避免情感因素影响理性判断。

就担保责任这一高风险行为,纪法官通过真实案例予以警示:在一起典型案例中,担保人出于朋友情谊为朋友的100万元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后因借款人经营失败,法院判决担保人需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纪法官在节目中表示,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旦签署就意味着担保人需与债务人承担同等责任。债权人有权直接要求担保人履行还款义务,这是许多担保人未能充分认识到的法律风险点。

节目的最后,纪利军法官也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日常经济往来中,既要注重人情,也要遵守法律规范,要养成“证据意识”,建议在民间借贷、男女恋爱以及借款担保时,提前明确约定款项性质并留存凭证,让法律为双方权益提供明确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