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综治中心”合力化解两代人的邻里纠纷

2025-06-27 16:29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浏览: 214

b587792da97f907d7eb47d408d2289a.jpg

  “现在好了,不光解决了房屋漏水这个事儿,道理也说明白了,我这口气也顺了,往后两家都能踏实过日子了。”6月23日中午,在通山县黄沙铺镇综治中心,63岁的老邓感谢法院和综治中心合力化解了他们两代人的邻里纠纷。

从和睦邻居到房屋渗水冲突

  故事始于1994年,老邓在通山县黄沙铺镇某某村购地基建房,与邻居老刘一直和睦相处。直至2006年老刘新建房屋时,双方因边界问题产生摩擦,同年12月,在村干部见证下签订了《房屋建筑协议》,明确了双方房屋边界及排水等事项。

  2008年,老邓房屋出现墙体裂缝、渗水,同年9月,经黄沙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老刘赔偿老邓3000元,由老邓自行修缮房屋裂缝,并约定:若老邓房屋后续恶化,老邓可依法维权。

父亲离世后  漏水纠纷再升级

  2023年,老邓房屋再次严重漏水,此时老刘已去世,房屋由其儿子小刘继承。老邓多次找小刘协商无果后,于2025年3月求助黄沙法庭。

  详细了解案情后,见老邓也有调解意向,为实质性化解矛盾,法官没有急着立案开庭,而是随老邓一起实地勘察,发现老邓和小刘的房屋后方确有接触,老邓房屋也确有漏水。但关于房屋漏水原因究竟是房屋挤压还是自然老化,老邓和小刘争执不下。法官两次到现场调解未果后,建议老邓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评估。 

  6月中旬,老邓告知法庭,评估结果认为:房屋总面积200平方米,修缮费用约3—4万元。

“法院+综治中心”  多方联动调解

  老邓认为小刘房屋接触自家房屋造成的屋顶破裂面积约70平方米,遂主张小刘要承担1/3的费用。小刘则认为实际接触面积远没有那么多,不愿承担这么多费用。

  虽然双方的预期有一定差距,但法官见双方都有调解意向,遂决定依托通山县综治中心这一基层矛盾调解“主阵地”,开展纠纷化解工作,并邀请专职调解员窦桂龙和此前参与了2008年邓、刘两家第一次渗水纠纷调解的司法所所长卢江共同参与调解。

  “你们双方都是懂理的人,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调解员窦桂龙恳切地劝解道。

  卢江也劝道,“这案子当年就是我们所调解的,你们两家挨在一起几十年了,因为几千块钱伤了和气不值当。”

  承办法官经过释法说理后,也说道:“大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没必要因为争一口气花更多冤枉钱,把钱实实在在花在维修上,才能真正化解纠纷。”

邻里握手再言和

  经过法官、调解员和司法所的多方联动,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小刘一次性补偿老邓4000元,该房屋损害纠纷就此了结。协议签订后,小刘当场支付了补偿款。至此,这起跨越十九年、历经两代人的邻里纠纷,圆满化解了。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也是综治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下一步,通山县法院将继续深化与综治中心的融合,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提升解纷能力,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更多的法院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