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主题征文圆满落幕,咸宁法院交出稳步进阶的务实答卷:湖北法院83篇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获奖,咸宁法院获奖论文占10篇,并荣获全省唯一一篇优秀案例分析,实现“10+1”获奖数量突破,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同时实现“双覆盖”:论文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的全覆盖、全市7家法院的全覆盖,创下历届最优成绩。实现年年有进步、四年一大步。
一、稳步进阶!论文答卷“渐入佳境”
“从第一届的‘0’,到第四届的‘10+1’,成为全省第三,这是我们作为‘后进生’奋起直追的成果!” 参与征文组织工作的干警坦言。
横向比拼中,咸宁法院稳步向前。在全省83篇获奖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中,咸宁法院占11篇,仅次于武汉法院(15篇)、宜昌法院(14篇),获奖总数量与恩施法院并列全省第三,获得的优秀案例分析为全省唯一获奖作品,成功跻身全省第一梯队。
纵向回望中,咸宁法院持续成长。从第一届“颗粒无收”的摸索起步,到第二届2篇论文获奖、第三届5篇论文获奖的逐步积累,本届获奖数量实现翻倍,扎实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实现了年年有进步、四年一大步。
奖项与全域覆盖中,咸宁法院均衡发展。此次论文获奖层次涵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叠加全省唯一的优秀案例分析奖项,实现获奖等级全覆盖。前三届中仅有3家法院有获奖记录,本届中咸宁中院及6家基层法院悉数上榜,实现法院全覆盖。“双覆盖”标志着咸宁法院告别“个别出彩、整体不均”的局面,呈现出稳步提升、多点发力的良好态势。
二、务实赋能!核心价值“稳步彰显”
“我们的研究不是搞花架子,就是想解决长江保护司法实践中的真问题。”一位获奖法官的真切感言,道出了咸宁法院参与此次征文的核心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第四届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主题征文,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咸宁法院的亮眼答卷,则是对湖北法院“以司法之力护航长江大保护”工作要求的精准落地。
此次征文聚焦长江大保护前沿议题,获奖作品紧扣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难点堵点——从非法捕捞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的实践反思,到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司法判项的反思;从数字长江生态修复环境数据的法律规则,到生态修复量刑情节的司法适用。咸宁法院干警将一个个真实案例转化为理论成果,既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兼具实践指导性与理论参考性的司法思路,更以学术探索践行了“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司法担当。

“能在全省性征文中获奖,检验了我们的司法理论功底,更坚定了钻研的信心。”咸安区法院干警的心声是众多获奖者的共同感受。干警们以钻研精神让论文兼具实践温度与理论深度,成功构建“以研促审、以审提质”的良性循环,也印证了咸宁法院队伍不仅善办案,更善于从实践中提炼经验、用理论赋能工作,实现司法理论素养与专业履职能力的同步跃升。
从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到落实湖北法院工作要求,咸宁法院以征文务实答卷,让服务大局的政治价值、理论实践结合的学术价值、全域提升的能力价值 “三重彰显”,真正筑牢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赋能的良性生态。
三、蓄力前行!多向发力“稳扎稳打”
优异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咸宁法院长期以来多向发力、系统推进的必然结果。今年,咸宁法院围绕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和省法院“四个一批”工作要求,以实施“五优工程”(打造一批优秀裁判文书、优秀庭审、优秀案例、优秀答疑、优秀司法建议)为牵引,推动调研工作与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制度筑基强保障。将“五优工程”等同于“一把手”工程来重视,印发工作方案,推行“双月提示、定期通报、年终考核”闭环管理,压实工作责任。修订绩效考核办法,加大对调研成果的赋分权重,将其与干警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既让调研工作有章可循,更营造出“人人重研究、个个勤动笔”的正向激励氛围,推动调研工作稳步向前。
定向培养育好苗。建立了咸宁法院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人才库,首批评选25名审判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法官“入库”进行跟踪培育、动态管理。推进审判业务专家后备库、“五优工程”人才库、后备人才队伍库三库合一。同时,注重发挥后备库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与青年干警共同撰写、专题讲授等方式,带动青年干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打造调研后备人才梯队。
精准赋能补短板。搭建“专家授课+实务讲解+互动答疑”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先后开展案例撰写、论文写作和集中改稿等专题辅导5场,组织外出考察交流2批次,助推全市法院干警打通“理论+实践”的堵点。各业务条线积极开展主题沙龙、写作交流、夜学、专题培训等交流活动,确保“五优”能力提升覆盖全体干警。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下一步,咸宁法院将始终坚持以“发现真问题、开展真调研、解决真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持续深化“五优工程”,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实现“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其他各项工作提档升级”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