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工程”大家谈④ ▏信念为基 笃行为径 致远为标 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的探索与前行

2025-10-25 10:00
来源: 宣传科
作者: 宣传科    浏览: 76

编者按:审判业务专家是司法审判的核心骨干力量。当前,咸宁法院以“五优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后备人才培养,为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作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本文作者结合一线审判经验,从信念筑牢、实践锤炼到使命践行展开了深度思考。

 

本期作者

b198b4b1bc8c0b25ac57a101c9345115.jpg

叶丽

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

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

 

信念为基 笃行为径 致远为标

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后备人选的探索与前行

 

湖北省审判业务专家评选自2017年启动以来,咸宁法院先后有法官成功入选,但近年来审判业务专家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已成为制约咸宁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快培育新一代领军型专家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这一现状,咸宁中院党组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以推进“五优工程”为抓手,系统布局省级专家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旨在突破人才困局,带动审判工作整体提升。

一、相信:点燃内生动力的火种

我从事审判工作二十余载,始终以勤奋自勉,觉得自己与审判业务专家还有差距。此次组织给予我们高度信任和重点培养的机会,这份认可既是激励,也是责任,我们该怎么扛?

通过思考,我认为,首先要做的,便是相信自己。纵使当前理论功底尚有欠缺、审判能力也存在短板,与全省审判业务专家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差距,但,唯有建立起坚定的自我信念,才有可能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转化为现实。这让我想起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永远不要自我局限,你一直能做到》,其中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世事没有难不难,只看你想不想。你如果真的想,没什么能难倒你;如果不是真的想,别人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可让你放弃。不要担心方法,你缺的永远不是方法,而是信念。信念强烈,则你能坚持;信念减弱,你就动摇;信念消失,你就放弃。一切,只关乎信念。”

所以,要想成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我认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不要自我局限,相信自己能做到。

二、笃行:夯实专家素养的基石

审判业务专家评选和管理办法明确了参评人员必须具备四大评选条件,其中“审判经验丰富”与“法学理论水平高”是两项核心要求。这两大指标均需要扎实的工作业绩与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构成了客观、硬性的评选门槛。

跨越这一门槛,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路径在于“笃行”——这既是目标明确的持续行动,也是精益求精的日常沉淀。

这份笃行,要求我们将“五优工程”的创建标准内化为工作习惯,在审判全流程中精准发力、精耕细作。它体现在每一次庭审中,要求我们从庭前准备、庭审驾驭到当庭裁决,都力求程序规范、焦点清晰、裁决公正。它贯彻于每一份文书中,督促我们做到事实认定准确、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让文书成为展现公平正义的载体。它更融入在每一个案例中,激励我们深入挖掘个案价值,提炼裁判规则,努力将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检验的精品。

唯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锤炼,将精益求精的态度转化为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我们才能逐步弥补差距,为冲击全省审判业务专家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三、致远:践行专家使命的追求

审判业务专家的成长绝非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马拉松。唯有树立长远眼光,在岁月的沉淀中持续精进,才能实现从“合格法官”到“专家型法官”的蜕变,并真正肩负起专家型法官的时代使命。

要以“传帮带”打破人才成长壁垒。 我们不仅是此次培养计划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咸宁审判人才梯队的建设者。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应主动将办案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研究中提炼的审判思路,通过案例研讨、庭审示范、文书点评等多种途径,分享给青年法官及法官助理,把个人成长融入团队发展,让专家素养的“火种”持续传递,从根源上破解“青黄不接”的人才困境。

要主动融入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大局。审判工作直面社会矛盾,我们应秉持“躬身入局”的务实姿态,深入挖掘审判实践中的共性难题与制度短板,推动从个案审理到类案治理的升华,提炼形成靶向精准的司法建议,助力社会治理体系持续优化。要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传递司法温度与法治精神,为法治咸宁建设注入持久动能。